Category: 土产
新鮮肉厚三保公魚腌製‧巴冬鹹魚飄香到北馬
來到巴冬遊玩的人總不會忘記到巴冬海邊品嚐獨具風味的亞參魚,再看看漁家親手腌製“三保公”鹹魚的手藝。
巴冬班底漁村有200艘漁船,村民都是靠捕魚為生,腌製鹹魚是漁民的其中一種副業。獨特鹹香風味的三保公鹹魚與酸辣爽口的巴冬亞參魚齊名,都是巴冬名產。
在這個小小的漁村裡有十多戶漁民是靠腌製三保公鹹魚為生,每個月腌出二三公噸的三保公鹹魚,運銷到北馬的吉打、大山腳及北大年等地。
巴冬漁商謝孫弟說,要腌晒出上好的三保公鹹魚,一定要選擇新鮮及肉質夠厚的三保公魚,上等的三保公鹹魚深受北馬一帶老饕的歡迎。
開齋節銷路會更好
他說,三四公斤重的三保公魚最適合腌製成鹹魚,老饕一定會選擇由新鮮及肉質結實的三保公魚腌製而成的鹹魚來吃。
“經過腌製及晒乾的鹹魚只剩六成的重量,換句話說,每百公斤的鮮魚只能腌出60公斤左右的鹹魚。”
他說,本地魚產不斷減少,魚價也節節上昇,鹹魚的價格也企高不下,每公斤三保公鹹魚的售價介於10至13令吉之間。
他表示,馬來人喜歡用這種鹹魚來下飯吃,華人的吃法是用來佐粥。開齋節來臨,這種鹹魚的銷路會更好一些。
謝孫弟:石塊壓魚浸鹽水
謝孫弟說,腌製鹹魚方法看來簡單,但要腌出鹹而香的鹹魚則不容易。新鮮的三保公魚上岸後,就必須馬上用利刀把魚剖開,把內臟清理淨乾凈,置入桶裡脫水。
“二三個小時後就可以拿出來,在魚身塗抹一層厚厚的粗鹽,然後疊放在大塑膠桶或洋灰池裡,添加一些清水,讓鹽水能滲透入魚肉,這樣腌出的魚吃起來才會有口感。”
他說,二三天後,腌魚工人就會把腌好的魚拿出來,用清水把多餘的鹽份洗掉,拿到屋外去晒乾,就可以裝箱上市。
他說,為了避免蒼蠅在魚身產卵而發臭生蛆蟲,腌魚工人會用石塊壓在魚身上,讓魚沉浸在鹽水中。
木橋曬鹹魚成奇景
巴冬漁村的風光明媚,漁民在河邊的木橋上晾晒鹹魚是村裡的一大奇景,也是漁家生活的寫照。
炎陽天是晒鹹魚最佳的時候。漁民會在上午9時太陽昇起來,把腌好的鹹魚擺放在木橋上或晒板上,讓陽光暴晒。
謝孫弟說,晒鹹魚也有竅門,要先晒魚的背脊,中午過後再翻過來晒魚肉,二三個小時後,魚晒乾了,就可以裝箱上市。
永中校長蘇文忠對此校獲獎表示欣慰。
他希望學生們認真學習,再接再厲,爭取更好的成績。
堅持用新鮮魚腌製
新鮮的三保公魚的肉質較淡,不是巴剎裡熱門的水產,銷路也不好,價格也相當便宜,但卻能腌出獨具風味的鹹魚,賣得好價錢。
謝孫弟說,華人相信這是一種神魚,不喜歡買來吃。因此,漁家只好拿來腌製成鹹魚,銷售到北馬一帶去。
“當地的馬來人偏愛這種肉實骨挺的三保公鹹魚,每逢開齋節來臨,銷量就會增加許多。”
謝孫弟有30多年的賣魚經驗,也是一位腌製三保公鹹魚的好手。他說,每年三四月是這種魚的盛產期,巴冬漁民從馬六甲海峽捕獲大量的三保公魚,都腌製成鹹魚,銷售到北馬去。
他說,巴冬的三保公鹹魚會成為搶手貨是因為漁民堅持用新鮮的魚來腌製,吃起較有彈性和鹹香,而贏得很好的口啤。
三保公魚或稱舢舨跳魚
三保公魚(斑條魚參),(鯕鰍,學名Coryhaena hippurus) 是一種分佈在印度洋、馬六甲海峽及中國沿海的熱帶海洋魚類。
有一天,三保大人的船隊抵爪哇,忽然一條魚躍上舢舨,心地善良的三保大人急忙把它捧起來放生海中,從此在魚的脊背上留下三保大人的五個指印,這魚因此得名,或稱舢舨跳魚。(星洲日報/大柔佛‧報導:鄭永才)
[Courtesy of The Sin Chew Daily, http://mykampung.sinchew.com.my/node/77332]
Category: 土产